送經機構的作用,即在織造過程中及時送出定量的且具有一定張力的經紗,以維持織造生產的連續(xù)進行。在織造過程中織軸從大到小能否保持均恒一致的經紗張力,是衡量送經機構好壞的主要標志。
在織造生產的發(fā)展過程中,出現過許多不同結構形式的送經機構,送經機構的類型是織機各機構中最繁雜的,共有數十種之多。若按經紗的送出方式分類,則各種送經機構可歸納為消極式送經和積極式送經兩大類,現代無梭織機的送經方式絕大多數是積極式送經。不論何種型式的送經機構,一般都是由經紗送出裝置、經紗張力檢測裝置、送經量檢測裝置和調節(jié)裝置組成。
積極式送經機構根據織造過程中受各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經紗張力來調節(jié)經紗送出量,控制經紗張力均勻。所以,積極式送經機構中,經紗所受的張力和變形比消極式送經小。積極式送經機構分為機械式和電子式兩種類型。
一、機械式積極送經機構
(一)摩擦盤式送經機構
摩擦盤式送經機構主要應用在片梭織機上,在劍桿、噴氣等織機上也有采用。這種機構的送經量可以作無級變化的調整,對經紗張力的控制比較準確。
1.經紗送出裝置
軸端固定有主動摩擦盤9的送經側軸3與織機主軸同步轉動。當轉子桿11被固定于某一位置時,轉子10將與回轉著的主動摩擦盤上的凸輪型面接觸。轉子轉動,同時迫使送經側軸和主動摩擦盤向右移動,并通過摩擦環(huán)13壓到從動摩擦盤8上,使從動摩擦盤8和固定其上的制動圈5向右移動,制動圈5上的摩擦環(huán)6與固定制動片7脫離,制動解除,從動摩擦盤8跟隨主動摩擦盤一起轉動,而從動摩擦盤及蝸桿1均通過花鍵與空心軸2連接,這樣蝸桿就驅動蝸輪14、送經齒輪15一起轉動,送經齒輪進而帶動織軸邊盤大齒輪驅動經軸放出經紗。
送出經紗后,當主動摩擦盤開始轉入凸輪型面的較低區(qū)域時,被壓縮了的彈簧4得以恢復,推動主、從動摩擦盤一起向左移動,當摩擦環(huán)6被固定制動片7擋住時,主、從動摩擦盤分離,從動摩擦盤立即停止轉動,送經立即停止,彈簧4將從動盤通過摩擦環(huán)6緊壓在固定制動片7上,以防止織軸的額外轉動。由此可以看出,織機主軸一轉中經紗放出的多少與從動摩擦盤的回轉角θ的大小有關,而回轉角θ則取決于轉子與主動摩擦盤凸輪型面的接觸段的長度。轉子桿11的位置固定得越靠近主動摩擦盤,則接觸長度越長,回轉角9就越大,送經量就越大。反之則送經量減少。12為連桿,a為主動摩擦盤。
2.送經量計算
摩擦盤式送經機構的送經量可用下式計算:
Lj:(θ/360°)×[(Z1×Z3)/(Z2×Z4)]×πD
式中:θ——主軸每轉中從動摩擦盤轉過的角度(°);
Z1、Z2、Z3、Z4——蝸桿、蝸輪和送經齒輪、織軸齒輪的齒數;
D——織軸直徑(mm)。
摩擦盤式送經機構的可織緯密范圍廣,改變轉角θ可對送經量作無級的調整,從而使送經量較準確。
3.經紗張力調節(jié)裝置
當經紗張力由某種隨機原因增大時,經紗迫使裝有后梁1的擺臂2、3繞擺軸4作逆時針轉動,通過擺桿使連桿6上升。連桿6的一段與弧形桿7鉸接,弧形桿上有一圓弧槽,其圓弧中心向上偏離支持軸8的軸心,因此圓弧上端到支持軸軸心的距離大,圓弧下端到軸心的距離小。連桿6上升時,弧形桿上的圓弧槽繞支持軸8順時針轉動,使支持軸和圓弧槽中滑塊10的距離增大。由于滑塊芯軸9固定不動,因此支持軸向左移動,通過連桿11帶動轉子桿13、轉子14繞機架上的轉子桿軸12作逆時針轉動,使轉子與主動摩擦盤的凸輪型面的距離縮小,送經量增加。送經量的增加促使經紗張力逐漸恢復到正常數值,后梁也恢復到正常的平衡位置。相反,當經紗張力因某種原因減小時,機構動作則與上述情況相反,送將量減少,并逐漸恢復到正常數值,后梁也回到正常位置。
織軸送出經紗,其直徑不斷減小,在張力調節(jié)裝置未做出反應之前,經紗送出量顯得不足,使經紗張力增加,迫使后梁下壓,于是從動摩擦盤轉角θ增大,與直徑D的減小相適應,符合πD常數,使送經量恢復到正常數值。后梁在一個新的位置上達到新的受力平衡,新的平衡位置下,經紗張力總比原平衡位置時大。因此,織軸在由滿軸到空軸的變化過程中,后梁的高度逐步下降了10mm,弧形桿的圓弧槽也下降了16mm,經紗張力則有所增長。
[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