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給棉刺輥部分的機構
(一)作用:喂入棉層,刺輥對棉層梳理并除去雜質(zhì)。
(二)給棉刺輥部分的機件及作用
1、尾架:放置棉棉卷;下部的斜槽是為了增大棉卷與棉卷羅拉的接觸,以增大摩擦力。
2、棉卷羅拉:喂入棉層;表面有溝槽,以增大與棉層的摩擦力。
3、給棉羅拉:握持給棉;表面有溝槽,以增大與棉層的摩擦力。
4、給棉板:與給棉羅拉一起形成握持鉗口,前端工作面便于刺輥梳理。
5、刺輥:完成對棉叢的梳理。結(jié)構利用圖片講。
6、除塵刀:擊落塵雜,調(diào)節(jié)落棉。
7、小漏底:托持纖維,排除短絨。
二、給棉刺輥部分的梳理作用
(一)刺輥對棉層的梳理過程
1、梳理方式:給棉羅拉與給棉板握持棉層尾端,刺輥梳理頭端。
2、梳理過程:可分為三個結(jié)段
(1)梳開階段:棉束尾端被牢固握持,頭端被刺輥高速梳理—梳束梳開;
(2)梳理階段:鋸齒與纖維產(chǎn)生相對滑移與摩擦,產(chǎn)生梳理(纖維伸直、橫向分開);
(3)分解階段:隨著棉束的喂給,對同一棉束尾端的握持漸弱,鋸齒將棉束抓走—梳束分解。
3、梳理效果的評價 可采用以下兩種方式:
(1)單纖百分率:取100克經(jīng)刺梳理后棉層,將棉束與單纖維分離,并計算單纖百分率;一般為75-85%。單纖百分率越大,梳理效果越好。
(2)棉束百分率:取100克經(jīng)刺梳理后棉層,將棉束與單纖維分離,并計算棉束占的百分率;一般為15-25%。棉束百分率越大,梳理效果越差。
(二)影響梳理效果的因素
1、刺輥鋸條規(guī)格 (介紹刺輥鋸條規(guī)格參數(shù))
(1)工作角α:α大時,穿刺與抓取能力強,但刺輥落棉率低,返花多。α應根據(jù)所紡纖維長度而定;紡棉時α=65-75º;紡化纖,α=80-90º。
(2)齒密N:單位針上的針齒個數(shù)。N大時,針面抓纖維的能力強,梳理效果好;但纖維轉(zhuǎn)移困難。
(3)齒頂高h:h小,針齒強度高,纖維易向外轉(zhuǎn)移;h=2.7-4 mm。
(4)齒尖角γ:γ小,針齒穿刺能力強。
2、刺輥轉(zhuǎn)速
在棉卷定量及給棉速度不變的情況下,刺輥轉(zhuǎn)速越高,每根纖維所受的作用齒數(shù)增多(梳理度增大),棉束百分率減少,梳理效果好;但短絨增多。刺輥轉(zhuǎn)速一般為800-1200轉(zhuǎn)/分。
3、給棉板
(1)給棉板的有關長度:給棉工作面長度、隔距點以上工作面長度、分梳工藝長度。
分梳工藝長度:刺輥與給棉板以上工作面長度與鼻尖寬度之和,用公式表為:
式中:a為鼻尖寬度,L3為刺輥中心水平線以上的工作面長度,R為刺輥半徑,Δ為隔距,α為給棉板工作面的傾角。
(2)分梳工藝長度對梳理效果的影響
任一層纖維始梳點到握持點間的距離LX:
式中:YX為任一層到給棉板工作面的距離。
LA↓→LX↓→梳理長度↑→梳理效果↑
→短絨率↑
分梳工藝長度與梳理效果的關系見下表:
LA/mm 23 24.5 26.5 28.5
棉束百分率 6.3% 7.26% 8.12% 8.96%
短絨百分率 29.68% 28.48% 26.51% 24.42%
(3)給棉板分梳工藝的選擇
根據(jù)經(jīng)驗LA≈棉纖維的主體長度
當LA>棉纖維的主體長度時,棉束百分率高;
當LA<棉纖維的主體長度時,短絨百分率高。
4、刺輥與給棉板的隔距:隔距越小,纖維越易被齒針抓取,梳理效果越好。實驗結(jié)果見表:
隔距(mm) 0.23 0.305
棉束百分率(%) 8.96 10.14
短絨百分率(%) 24.42 23.35
此隔距為0.18-0.305mm。
三、刺輥部分的氣流與除雜作用
(一)刺輥部分的氣流
1、氣流附面層的概念
刺輥轉(zhuǎn)動時,帶動周圍一定層度的氣流層流動,隨刺運動的氣流層稱為附面層。其厚度一般為:13-16mm。附面層中的速度分布是:靠近刺輥表面氣流速為刺輥表面速度。
2、附面層中纖維雜質(zhì)的運動
開始階段:纖維與雜質(zhì)被鋸齒帶走,并隨之一起運動;部分雜質(zhì)與纖維脫離鋸齒,懸浮于附面層中。
而后纖、雜隨面層作回轉(zhuǎn)運動;由于離心力的作用,使纖、雜沿法向運動,纖、雜的運動為二者運動的合成。
由于纖維及細小雜質(zhì)的重量輕、離心小,隨附面層前進的距離長;雜質(zhì)的重量重,法向離力大,易脫離附面層而形成落棉。
3、刺輥落棉區(qū)的劃分
第一落雜區(qū):給棉板與刺輥隔點到除塵刀;
第二落雜區(qū):除塵刀到小漏底入口;
第三落雜區(qū):小漏底落雜區(qū)。
(二)刺輥落棉的控制
1、除塵刀的位置
除塵刀的位置:高低、角度、與刺輥的隔距。
(1)高低位置:有以下三種情況
高刀工藝:除塵刀高于車面線;第一落除雜長,除大雜多,落棉多。
平刀工藝:除塵刀頂部與車面線平齊:
低刀工藝:除塵刀低于車面線;第一落除雜短,除大雜少,落棉少。
調(diào)整范圍:以機框面線為準±m(xù)m。
(2)角度:是指除塵刀的工作面與機框面線的夾角,一般范圍是70-110度。
采用小角度,除塵刀對氣流的阻力大,落棉多;采用大角度,除塵刀對氣流的阻力小,落棉少。
紡棉時,采用低刀大角度,多落多回收;
紡化纖時,采用高刀小角度,少落少回收。
(3)與刺輥的隔距:4.7mm-9.5mm。
此隔距大時,落棉少;小時落棉多。
2、小漏底工藝
(1)小漏底入口隔距:此隔距小時,進入小漏底的氣流量少,而進入車肚的氣流量多,刺輥落棉量多;反之落棉少。此隔距一般為:4.7-9.5mm。
(2)小漏底弦長:弦長短,落棉多。紡棉時弦長小,A186為175.6mm;紡化纖時大A186C為165mm。
3、其它因素
(1)刺輥速度:高時,落棉多;但纖維損傷多。
(2)鋸條規(guī)格:如鋸齒工作角等。
|